查看原文
其他

央行纪志宏:定价机制和风控能力是决定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的关键

2017-07-31 纪志宏 IMI财经观察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关于其发展的健康性、持续性,以及金融监管等问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乱象”的出现,引发了各界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的思考。近日,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撰文指出,互联网金融能否进一步深入发展,取决于其在定价机制和风控能力上能否更进一步。互联网金融在金融资产定价问题上仍然缺乏严谨的逻辑基础,大数据等技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能否有效解决金融风险,也需要时间的考察。这二者是决定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的关键。

以下为文章全文:

金融市场的核心是解决资产的定价问题。对小额借贷、民间金融的定价一直不是很准确,但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以信贷为例,前面提到传统金融在普惠方面做得不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风险定价能力较弱,不够精细,从而过度依赖抵押、质押手段,当然也有了防范道德风险的合理性。那么互联网金融在定价机制和模式上是否能较传统金融前进一步呢?

首先是定价的逻辑问题。我们说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核心问题仍然是谁来主导定价和怎么定价。以P2P为例,P2P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什么?是网贷平台、借款人还是投资人定价?是基于随机性的供需关系定价还是风险定价?这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先看供求关系,在某个时点上,假如投资的人多而借款的人少,以供求形成的价格就会比较低,一段时间下来P2P交易就会变得很稀疏,价格变得既不稳定也不连续,甚至无法形成。再看风险定价,如果一家企业想通过P2P平台进行借贷,当风险不能很好地识别和计量时,企业只有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才能获得贷款,而项目更好但不愿意出高价的企业很可能会在这个平台上被淘汰,这是逆向选择的结果,很难说最后留在这个平台上的借款人和投资人就是比较适当的。P2P为资金借方和贷方提供了一个价格撮合的平台,但市场上的相互选择变化莫测,均衡价格的形成有赖于足够的市场参与者、持续的调整机制和专业的技术处理能力,单单有平台远远解决不了定价的问题。

虽然传统信贷过度依靠抵押、质押,定价能力薄弱,但从目前来看,P2P平台似乎没有形成清晰、有效的定价逻辑,其通过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优势还不明显。

其次,这些平台还需要有合理的机制设计来辅助并优化定价,或者补充进行信用评级。在一个多层次的、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整个金融体系应当有一个高度一致的信用评价标准,通过相互参照,P2P有可能弥补类似小微信贷、消费金融等某些领域的风险定价空白,进而发展壮大。但是在一个缺失合理参照系统的或然世界,P2P的定价机制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这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也是同步相关的。我国利率市场化虽然形式上已经完成,但利率定价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给一个金融产品比较准确的细分定价的程度,或者说市场还没有能力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价格,还不能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定价提供相应的参考。

金融市场的另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风险的分散与配置。在风险控制领域,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在于大数据的相关技术及其应用,这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识别客户的还款能力甚至还款意愿。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方面,互联网金融应当发挥这个功能性作用,同时在投资者适当性、有效分散风险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实践中,大数据风控的效果取决于对互联网交易相关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我们既不能轻易肯定、盲目乐观,也不应轻易否定其可能的潜力。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在通过大数据改变传统金融的风控方法和对风险判断的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在中国可能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近代金融的票号、钱庄早已开始尝试通过看“人品、押品、产品”来弥补既有信息的不足,现代商业银行也有看“电表、水表、工资表”的生动实践,借助这种立体、多维的信息来验证和评价借贷主体的信用状况。现代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应该是对历史经验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基于数据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弹性拓展的云计算能力,一种能够以更广泛的数据采集、更快速的数据处理、更方便的数据推送来支持风险定价的模式,应该是值得深化和完善的努力方向。但是这方面的技术还在发展摸索之中,相关的数据积累、算法模型还在建立完善中,这些模型的稳定性、可预测性也还有待考察,且没有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验证。

另一方面,依靠现行的货币金融体系,大数据似乎也不能有效解决金融的周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每隔几年、十几年就会发生。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大数据似乎也无能为力。

编辑  韦祎  郑畅

来源  金羊毛工作坊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曹彤:金融科技的本质是什么?

姚前:数字货币的发展与监管

孟祥轶:数字金融时代的金融教育

社科院李扬:全部经济学因为互联网都要重写!中国经济学家有望领先世界

伍戈:金融去杠杆的虚与实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将建立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推荐好文章可联系:邮箱imi@ruc.edu.cn;电话010-62516755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8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7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金融科技、财富管理、金融监管、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金融科技二十讲》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政策影响力的产品。


2016年,研究所入围《中国智库大数据报告》影响力榜单列高校智库第4位,并在“中国经济类研究机构市场价值排行榜(2016)”中名列第32位。

国际货币网:www.imi.org.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